商學院講不講道德?
來源:哈魯教育 2014-02-28
幾年前,我遭遇了一場“信仰危機”。在哈佛商學院(harvard business school)從事了商業(yè)倫理領域的工作,隨后又擔任了國際mba教育方面的顧問后,我開始懷疑:教授這門課程本身究竟是否合乎倫理?
我竭力說服教師們在學生中提起這個話題,然而,討論往往朝著以下方向發(fā)展:部分學生主張我們都應該“做正確的事情”。這些學生一般分為兩類:一類說著自以為中規(guī)中矩的言辭;另一類則從心底里相信自己會成為正直的商業(yè)人士。
還有一類學生認為,這就是一門有關“政治正確”的課程。它跟學習成功要訣有什么關系?他們憤世嫉俗,有時還憤憤不平:一個商學院有什么權力向他們說教?
由于這種說法,加上有些教師無意主張學生采取天真的、自我毀滅式的行為方式(這可以理解),有關倫理道德的討論并不那么理直氣壯。
課堂上討論的一般都是兩難的道德困境,即我們所謂的“正確對正確”的辯論,盡管最后往往演變?yōu)樘接?ldquo;哪種做法更不邪惡”。維護“道德”立場的學生往往顯得不那么老道;要證明你的言辭是明智的,就必須指出,競爭的市場容不得只顧一己私欲的道德,或者更聰明的說法是,把個人良心置于企業(yè)及股東利益之上的自私做法是錯誤的。
盡管教師們懷著良好的意愿,這些討論卻似乎帶著虛偽的色彩,我對這套做法產生了懷疑。
但隨后我意識到,那些戴上手銬的mba畢業(yè)生,通常都犯下了更明確的罪行;他們的罪行不僅是不道德的,也是非法的,而非“正確對正確”之類的情形。我懷疑,我們把重點放在分辨是非上,是否實際上是在打造一所“丑聞學校”?學生們進行的例行思考會讓他們產生這樣的疑問:符合價值觀的行為首先是能夠做到的嗎?是正確的嗎?正是這類想法后來導致他們中的一些人官司纏身。
我們所提出的問題是不是錯了?難道我們不是應該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做好合乎道德和法律的事情,而不是這樣的事是否可行(或有利可圖)?假如我們著眼于職場人士實現(xiàn)個人價值觀的成功經驗,假如我們要求學生撰寫行動方案和“劇本”,模擬在遇到采取不道德行為的可預見壓力時,應當怎么說、怎么做,情況會怎樣呢?然后,我們可以讓他們一起排演這些劇本——不是作為對手的角色扮演,而是伙伴之間的演習。學生們將會以最切實可行的論據(jù)和方法,來完成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,即按照他們在職場的最高價值觀行事,以此展現(xiàn)自己的精明老道。
試想一下,假如英國石油(bp)的員工不僅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事(我們知道,不止一名工程師想要講出他們公司存在違反安全規(guī)定的行為),也懂得怎么做才有效,結果會怎樣呢?
這不是什么高深的科學,不過是教育工作者要求學生和企業(yè)領導人要求員工利用他們的見識、批判思維和創(chuàng)新思想,完成做正確的事這項任務。
我們知道,商業(yè)史上的英雄,就是那些把從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“可行的事情”的人。讓我們鼓勵學生們把同樣的激情和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用在建設以價值觀驅動的經濟上吧。
譯者/楊遠
作者:英國《金融時報》 瑪麗•金泰爾